🌿 你是否曾發現:
• 靜坐時妄念特別多?
• 發願行善卻難以堅持?
• 修行總是被情緒牽著走?
這一切,都與「第六意識」的運作密切相關。
常樂法師為我們揭開「無上菩提心」的實踐密碼。
▍ 無上菩提心的雙重使命
• 自覺覺他:不僅追求自我覺醒,更要幫助眾生覺悟
• 上求下化:上求佛道智慧,下化眾生苦難
《成唯識論》指出:「動身發語獨為最,引滿能招業力牽」
——第六意識正是造業能力的核心關鍵。
▍ 認識心的八位「工作夥伴」
唯識學用生動比喻描述八識:
「兄弟八個一個呆,五個門前做買賣,一個在家出主意,一個司帳管錢財。」
• 一個呆:第八阿賴耶識,如倉庫不揀好壞
• 五個做買賣:眼耳鼻舌身,收集外界訊息
• 一個出主意:第六意識,負責思考判斷
• 一個管錢財:第七末那識,執著自我
▍ 為什麼念佛時妄念特別多?
當我們專心念佛,眼耳鼻舌身暫停活動,進入「獨頭意識」狀態,這時:
• 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紛紛浮現
• 過去的記憶、情緒躁動不安
這正是認清自己是「薄地凡夫」的開始!
▍ 四念處:從覺知到解脫的具體方法
觀身如身、觀受如受、觀心如心、觀法如法
《增上心經》舉例:走路太快時
1. 察 覺~ 自己走得快(身念處)
2. 詢 問~ 為何這麼急(探究原因)
3. 決 定~ 放慢腳步(觀念轉變)
4. 執 行~ 緩步而行(實踐改變)
這個過程完整演示了「苦集滅道」的修行路徑。
▍ 發菩提心後如何落實?
《華嚴經》揭示,毘盧遮那如來以「四攝事」攝受眾生:
• 布施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(如阿那律尊者)
• 愛語:說柔軟、鼓勵的話語
• 利行:做利益眾生的實事
• 同事:平等參與,善巧引導
▍ 現代修行者的覺察練習
1. 日常正知:隨時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、想什麼
2. 情緒早察:在煩惱初起時就發現它
3. 以願導行:用菩提心願景引導每個行動
4. 念佛觀心:藉由佛號照見內心真實狀態
結語:從妄念中看見希望
常樂法師提醒:正是因為認識到自己是充滿妄想的凡夫,
我們才會真切體悟——需要佛陀慈悲救度的,正是這樣的自己。
在菩提道上,每一個妄念的覺察,都是覺醒的契機;
每一次習氣的面對,都是轉識成智的開始。
#無上菩提心 #成唯識論 #四念處
#第六意識 #阿賴耶識 #常樂法師
#修行指南 #菩提心 #唯識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