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常不輕菩薩,開啟「聞思修」智慧之鑰
本集佛法開示,法用法師將帶我們深入探討:「恭敬心」—— 這個看似簡單,卻是修行成就的根本關鍵。
🙏 您是否曾有以下疑問?
Q: 為什麼我修行多年,卻感覺進步有限?
Q: 念咒、誦經時,內心深處是否潛藏著一絲懷疑?
Q: 「恭敬心」究竟要如何生起?它真的那麼重要嗎?
影片中,法用法師將以經典為依據,為您一一解答:
我們先來看個禪宗的公案,有一天龍禪師,他在行腳參學中走到一處山下,見到有菜渣從山上流下,
他想山上一定有值得參訪的修行者。古人常為求法,不遠千里而來,於是他走上山,看到草叢中有一座茅篷,天龍禪師就去敲門請益,開門見山就問修行者說:
「仁者,得何道理住此山?」
— 這猶如《金剛經》的「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內心是依何而住?憑什麼調伏煩惱妄想?
這位住茅篷的修行者答說:
「我三年前來住山時,見一隻泥牛沒於大海,直至今日,尚未出現。」
天龍禪師又問:「仁者,何時下山?」
修行者答說:「我等這隻牛浮出水面時就下山。」
— 這只泥牛是指凡夫污垢的心,這污垢的心沉沒於我空、法空的法海中,
也就是說,這修行者依止我空、法空的真理而住山。
「云何應住?」依止我空、法空的道理而住;
「云何降伏其心?」也是依止我空、法空的道理而調伏其心。
等到他由空出假,生起大悲心時,就是他下山的時候。
這段經文所說的智慧,具有解脫的功德,「是則於我法中,能得解脫。」
精進、不忘念及禪定是解脫的助緣,而真正的解脫是來自於對生命正確的觀照。
我們的不自在,不是有誰來綁住我們,而是起於自己的顛倒,
要解開這顛倒還是得靠自己的智慧,既從心起,還從心滅。
一個人的痛苦跟別人沒有關係,是自己的顛倒綁住自己,所以要從顛倒跟痛苦中解脫出來,
這要依靠自己啟動心中的光明,否則誰也無法替你解脫痛苦,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。
🔹 經典的警示:
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明確開示,對咒語乃至佛法「生少疑心者,必不果遂也。」
法師將深入講解「信」與「恭敬心」的深刻連結。
🔹 菩薩的典範:
為什麼「常不輕菩薩」能做到對所有人都恭敬讚嘆?他的堅持從何而來?
🔹 經典公案啟示:
法師分享《雜譬喻經》中「摩訶盧應供」的精彩故事,帶您思考一位優婆夷如何因「恭敬心」而獲得殊勝利益。
🔹 聞思修三慧:
佛陀也曾在《佛遺教經》中教導我們「聞、思、修」的次第。
法師將闡明如何將聽聞的佛法,透過思維與實踐,轉化為解脫的智慧。
透過本次開示,您將能學習:
✅ 理解「恭敬心」在佛法修學中的核心地位。
✅ 認識缺乏恭敬心對修行造成的損失與障礙。
✅ 掌握生起「真誠恭敬心」的實踐心法。
✅ 建立「聞、思、修」的穩固基礎,讓修行不再浮於表面。
#靈鷲山 #心道法師 #善知識 #恭敬心 #常不輕菩薩 #聞思修 #大悲咒 #雜譬喻經 #佛遺教經 #佛法開示 #修行 #智慧 #解脫